這兩天最夯的話題莫過於美國大選了。如今大選落幕,讓許多人不敢置信。各種媒體無論是網路或電視,都一直在強調這是黑天鵝來了。選舉當天選情膠著的時候,各國股市大跌,避險情緒升溫的同時黃金大漲,整個金融市場波動劇烈,但金融市場反應的可不算是什麼黑天鵝事件,市場會波動只是在反應一種不確定性,與預期結果不同而產生的上下震盪。黑天鵝這個詞彙是否被濫用了?
黑天鵝到底是什麼?大家有深入了解這個名詞嗎?其實黑天鵝是出自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一本著作。他曾經是交易員,但他對隨機性、不確定性有相當的研究,因此完成了《隨機騙局》、《黑天鵝效應》、《反脆弱》這三本書,稱為「不確定性三部曲」。這三本書非常受到各界矚目與讚譽,有機會再好好介紹。至於黑天鵝到底要如何定義,有以下三點:
第一,此事件是一個離群值(離群值(outliner),離平均數太遠,不屬於該群資料的數值。),因為它出現在通常的期望範圍之外,因為過去的經驗無法讓人相信其出現的可能性。
第二,它帶來極大的衝擊。
第三,僅管處於離群位置,一旦發生之後,我們會因為天性使然而去捏造解釋,讓這事件成為可解釋及可預測。
黑天鵝的典故是源自18世紀歐洲人只見過白色的天鵝,便以為天鵝都是白色的,直到歐洲人發現澳洲,看到黑天鵝後,才大開眼界。所以代表原本的經驗跟推論都不可能有辦法預期到黑天鵝的存在。因此衍生出黑天鵝這個比喻用法。
現在我們回到這次大選,一一來檢視上面三個條件。
第一,雙方民調始終沒有拉開,都有勝選的可能,也各有專家媒體看好,不符合「過去的經驗無法讓人相信其出現的可能性。」,也就是說最終的結果並不是無法預期到的。
第二,世界強權的大選,的確會帶給全球極大的衝擊。
第三,並不用去捏造解釋使大選結果可解釋可預測。只要有在看關注新聞的都知道是哪兩位候選人,而且選情激烈,誰贏誰輸不一定,只能從民調判斷誰的當選機率高一些。
綜觀以上三點的定義,除了第二點符合之外,其它兩點似乎有些牽強。同樣的觀點套用到今年六月英國脫歐事件上也是一樣。脫歐留歐民調也是始終差距不大,新聞也是天天在報導,其結果不是像黑天鵝的出現一般令人無法想像,只能說與民調的走向有些落差,但仍在合理的誤差範圍內。
我個人認為這兩個事件,都不算黑天鵝事件,而且股市只有當下反應大跌,隨後即強力反彈甚至創新高,一般大眾是否被誇大資訊和媒體渲染而過度恐荒?如今黑天鵝這個詞彙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,希望大家能了解這個很夯名詞的出處與意涵,同時看看黑天鵝效應這本書,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,對任何事件有自己的觀點,不要人云亦云,不然很容易淹沒在金融市場的浪潮中。